
IDF 2025
2025年4月7-10日,为期四天的IDF2025世界糖尿病大会,在泰国·曼谷圆满落幕。来自全球165个国家与地区的6800多位参会代表参会,作为国际糖尿病联盟(IDF)主办的全球性盛会,大会以"塑造糖尿病的未来(Shape the future of diabetes)"为主题,汇聚了全球顶尖医疗专家、政策制定者及糖尿病患者代表等,旨在聚焦糖尿病预防与护理的最新突破与前沿动态,共同探寻创新性解决方案,引领全球糖尿病防治事业迈向新高度。
IDF2025大会四天的日程精彩纷呈,设有8个平行分会场,安排了长达130个小时的科学会议,以及十余场行业研讨会。来自全球250多位国际知名讲者分享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,其中不乏糖尿病领域的顶尖权威,为参会者带来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。
中国糖化血红蛋标准化计划 CGHSP
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(CGHSP)项目(以下简称“糖化项目”),是在科学技术部、国家卫健康委委临床检验中心、中华医学会、中国医药教育协会、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等相关单位的关怀指导下,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牵头,联合内分泌和检验界等多学科专家学者,针对全科、内科、内分泌科、老年科、肾内科、检验科等多学科(MDT)医师及大众患者开展的一项为绕“糖尿病、糖化血红蛋白”系统全面的全国大型慢病防治公益项目。
糖化项目(CGHSP)在全国临床、检验界广泛开展,有力推动了行内标准制定及指南更新。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《糖化血红蛋白》教材、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》行业标准。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(CDS)正式把HbA1c作为诊断标准正式写入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/2024版)》,有力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治、诊疗、达标管理及HbA1c检测标准化迈上新台阶。
糖化项目(CGHSP)在全国历时多年开展,得到世界糖尿病联盟(IDF)的关注,在4月10日 IDF 2025 世界糖尿病大会日程中特设:“HbA1c的全球视角:糖尿病护理的桥梁”专题,由来自中国、印度、葡萄牙、泰国、卡塔尔等五个国专家教授分享了HbA1c诊断、检测与达标管理的相关经验,该时段由来自卡塔尔的Rayaz Malik教授担任主席。
首先,由IDF-西太平洋地区(WPR)执行委员、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,依中国代表身份全面详细解读了“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”(CGHSP)多年来开展详情及第五期(2025-2027)内容规划,依引人入胜、身临其境般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国家参会代表现场关注了解。
其次,来自印度Viswanathan Mohan教授、葡萄牙Joǎo Filipe Raposo 教授、泰国 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,分别分享了HbA1c筛查、诊疗、达标管理与CGM、OGTT的关联性、检测与标准化、政策与未来等相关内容,现场展开热烈深入讨论,得到多国参会代表的积极关注及现场讨论答疑。
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(CGHSP)
进展及工作成果(2009-2024)
“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(CGHSP)”历时16年,在全国系统全面开展了临床医师、检验技师的学术培训/研究、参访交流、病例讨论、专家基层指导及大众患者科普宣传教育等内容。
CGHSP I-IV
标准化工作进展
中国糖化血红蛋标准化计划(CGHSP)自2009年启动,已完成四期。截止目前,全国三级医疗机构均已设立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实验室,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EQA计划的机构数量达4651家,该计划规模为全球之最。实现了实验室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从混乱到秩序的转变,使全国各地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。
标准化工作成果
检测质量提升:通过CGSP项目等推动,建立了标准化实验室,促进了检测结果在不同实验室间的可比性和准确一致性,使检测质量得到有效提升。
人员培训与科普:在全国40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了医师、技师、大众患者科普培训活动,邀请专家授课2300多人次,培训医务人员15万人、大众患者6万人,媒体宣传覆盖1亿多人,提高了相关人员对HbA1c检测标准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。
困境和挑战
基层推广不足: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,由于检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等限制,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,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和可比性,项目五期将重点向二级及基层医疗机构推进。
检测标准化程度
在HbA1c检测方面,国际上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化体系。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(IFCC)和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(NGSP)等相关机构,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参考系统,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,并设定了严格的质控标准:要求室内不精密度<2%,室间不精密度<3.5%。
我国积极推进HbA1c检测标准化工作,已在多个省份成立了“HbA1c标准化工作组”,有3家实验室被IFCC正式接受成为HbA1c一级参考实验室,还搭建了全国糖化血红蛋白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工作平台。但当前我国各地区检测水平存在明显差异,而且参与室间质量评价(EQA)的实验室数量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,标准化建设仍有提升空间。
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(CGHSP)
五 期 2025-2027
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,贯彻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、落实《健康中国行动——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(2024—2030年)》要求,依循证医学为依据,利用新药物、先进诊疗技术、智慧医疗管理等手段,促进糖化血红蛋白在我国糖尿病诊断和管理中广泛和正确使用。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(CGHSP)五期,于2024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。
CGHSP Ⅴ
CGHSP 五期规划
中国糖化血红蛋标准化计划(CGHSPⅤ)五期,将聚焦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HbA1c标准化中心、糖尿病达标中心及医学达标网、搭建中国糖尿病达标论坛学术平台,推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精准化、诊疗规范化、达标管理个体化,开发患者教育管理工具;以全面提升相关工作质量,促进中国慢病事业健康发展,助力健康中国建设。
构建HbA1c智能化管理体系的方法
数据收集与整合:借助物联网技术,将血糖仪、HbA1c检测仪等设备与电子病历系统或专门的健康管理平台连接,自动收集患者的HbA1c检测数据以及其他相关健康数据,如血糖、血压、血脂等,实现数据的整合与共享。
智能分析与预警: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,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。根据患者的HbA1c水平、变化趋势以及其他健康指标,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,及时向医生和患者发出预警。
个性化管理方案:基于人工智能(AI)和机器学习技术,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,如年龄、性别、病史、遗传因素等,结合HbA1c数据,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干预建议。
HbA1c检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
更高的检测精度和准确性: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HbA1c检测方法将不断优化,减少检测误差,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,为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。
即时检测(POCT)技术的发展:POCT设备将更加小型化、便捷化,操作更加简单,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,使患者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、社区甚至家庭中进行HbA1c检测,提高检测的及时性和便利性。
无创化:从采血检测到光学/生物传感、光谱技术的突破:近红外光谱(NIRS)或拉曼光谱通过皮肤表面分析血红蛋白糖化状态;可穿戴生物传感器:柔性电子皮肤贴片通过汗液或组织液中的糖化蛋白标志物间接估算HbA1c。
总之,未来HbA1c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将深度融合AI、物联网与新型检测技术,推动糖尿病管理从“被动治疗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,而检测技术则向无创、动态、多维度方向发展。
文章来源:糖化标准化计划 Makens